« 上一篇下一篇 »

外墙的设计-办公室装修百科

当我们面对一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厂房,并力图将其改造为创意产业办公空间时,寻找一种朴素的建造美学及一种真实而简单的建造过程成为我们的出发点。老厂房位于废弃的第五化纤厂厂区中。质朴的后工业景观和内在的朝气勃勃的涌动,是我们对基地的感受。艺术创业者热衷于工业遗产中鳞次栉比的北向天窗、高耸的红砖烟囱、斑驳生锈的钢铁屋架。纷至沓来的婚纱摄影团队带着对对新人到此取景,渐渐构成了此地既流动又恒定的日常事件。前者来自过往,后者来自现实及未来。设计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和场地的特质,而最能向大众清晰、直接地表达言语的介质应该就是最初设想的建构本质。 在整个三跨厂房的空间规划中,我们拆除了质量并不理想的第二跨厂房的屋顶。并将办公空间的入口布置在正对着第二跨厂房轴线的位置。这样步入整个空间感受到的首先是系列屋架下的草坪。这种形的“旷”感,并非由卓越的形式所塑造,而是来自于简单的空间取舍。所有的墙体几乎保留了原初六十年代的砖头,以求回归原始的与历史的美感。新种埴的爬山虎会在两年后将整个内院穿上新的绿色衣裳。整个空间设计的构思是通过空间整合与改造,塑造一种新的创意办公的生活方式。三跨厂房与原有的内院,经被拆除的第二跨空间调整之后,变成了由两进院子构成的系列空间。

外墙的设计出发点立足于真实的材料与建造表现。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我们拒绝虚假的粉饰与装饰性的非真实构造。采用的是最便宜的空心混凝土砌块体,力图从这种平实的基础材料中创造新建筑=灵魂。设计全过程严格遵从建构精神,墙体材料采用的是空心混凝土砌块,但结构逻辑却非简单的砌筑。我们先行建立一个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支撑体,在其外部完成混凝土砌块的砌筑工作。技术的运用基于我们对场地的把握和反应之后。面对曾经每日生产大批棉纺织品的场地,我们希望墙体能有织物一般的柔软质感,表达的内容具有丝绸质感的丝缎效果,这也是对过往的纪念 。因此对丝绸质感的选择,成为思考的出发点。而对丝绸质感中灰度的读取则成为将丝绸转译为墙体砌筑方式的媒介。砌筑的砌块两侧通透、两侧实面,旋转角度不同,产生的阴影和视觉通透效果也不同,通过渐变的又有一定规律的旋转角度,使得墙体呈现出如织物般柔软、皱褶的效果。特别是远观时,效果更加明显。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阳光的变化,皱褶状态也随之改变。

105702.jpg

105914.jpg

110558.jpg